映象网讯(记者 王文凯 通讯员 马燕燕)大脑“短路”、思维“短路”、情绪“短路”……很多人会用“短路”来形容想法、思维、情绪等方面出现某些差错或不理想的情况,也是一种“自黑”用语。在荥阳市中医院,就有一位医生把一种病称之为神经“短路”,而这种神经“短路”带给病患的不止是病痛,更有精神上的折磨。
来自新密的张女士,被神经“短路”折磨了7年之久。
“最早是在2011年,当时只有眼睛跳,没有任何其他症状,想着是眼睛的问题,我就去新密一个医院看眼科。”张女士说,可当时药也吃了,却一点改善都没有。更令张女士烦恼的是,一段时间后,张女士突然觉得嘴角有抽搐的感觉,一照镜子,嘴还有点歪。
自此,张女士开始变得自卑……不往人多的地方去,也辞去了工作。
辗转间,张女士尝试过针灸,吃过治疗神经痛的药,可都是在刚开始治疗时有好转,但眼角、嘴角跳的情况从未停过。
直到2018年8月,张女士的婆婆生病住院,在照顾婆婆期间,偶遇一位同学,而同学的一位朋友也在治疗这种病症。张女士便向她打听情况,并请她介绍其主治医师。后来,那位主治医生又向张女士介绍了郑州153医院。
为了看病,张女士在老公的陪同下来到郑州153医院。又经过几番波折,张女士才联系到主治神经“短路”的荥阳市中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马玉召。
12月8日,马玉召为张女士进行了手术。经过近10天的恢复,张女士马上就可以拆线出院了。“真的很感谢马医生,让我恢复了健康,也重新自信起来。”张女士说。
马玉召介绍什么是“天下第一痛”
在荥阳市中医院神经外科医护办公室,记者见到了马玉召。他向记者介绍到,这种神经“短路”的病症叫做面肌痉挛,实际上就是血管压迫了面部神经导致的。张女士的病症是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手术进行治疗的,而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也是应用同样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
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在单侧,尤其是三叉神经第二支第三支,也就是上颌神经跟下颌神经分布区域,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来得快去得也快,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
马玉召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病情
在马玉召的介绍下,记者见到了来自浚县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孙女士。
“因为这个病,我连续喝过40天的中药,当时是好了,可1年多后又复发了。”孙女士说,之后,朋友又介绍她去针灸,一下扎针扎了两年也没有完全好。2018年,第一次听说荥阳市中医院可以治疗这个病,可一问,要在头上做手术,已经60多岁的孙女士怕有后遗症,就再一次选择了针灸,可一直也不见效。
后来,听说浚县一医院院长的父亲都是在荥阳市中医院看好的,她就下定决心来看看。同样是在12月8日,孙女士进行了手术。“医生已经帮我拆线了,这两天我就可以出院了。”孙女士开心地说。
“本次我们一共做了5台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每台手术都很成功,患者恢复情况也非常好。”马玉召说,自2000年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引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技术后,他们已经成功医治近1200名患者。“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荥阳市中医院能够治疗面部痉挛和三叉神经痛,让更多的患者不再黑暗中摸索,更早更快的接受准确针对病根的医疗救治。”
马玉召与患者交流沟通病情
据了解,马玉召除了是荥阳市中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外,还是河南省中医学院外聘教授、郑州索城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所鉴定人,从事神经外科20年。1984年,马玉召考入河南医科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99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15年晋升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1991年,他前往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普外科学习1年;1999年又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学习一年;2014年,到郑大一附院神经外科进修。
患者赠送锦旗感谢马玉召及科室医护人员
截至目前,马玉召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擅长于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脑肿瘤切除、脊髓疾病诊疗,尤其在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手术治疗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病人辐射河南省及省外部分城市。
3月27日上午,河南省中医糖尿病医院荥阳分院揭牌仪式在荥阳市中医院6号楼五楼会议室举行。荥阳市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医务人员,部分村卫生所医生代表以及该院干部职工代表参加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