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王文凯 通讯员 金卓晖)脱贫攻坚重在精准,难在可持续。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
荥阳市脱贫攻坚问题专项整改落实工作会现场
荥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同步进行,坚持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同频共振,坚持党委政府全力帮扶与农民自主脱贫致富双轮驱动,聚焦贫困群众的能力养成和自我发展潜力培养,变“输血”为“造血”,解决物质贫困,更解决“素质贫困”,在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帮助贫困户牢固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确观念,促进贫困群众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自立、自力更生的观念和理念,坚定敢脱贫、敢致富的勇气和信心,增强能致富、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
男儿当自强:60岁老人走进“学堂”学养殖
荥阳市刘河镇陈家岗村陈家岗组年逾60岁的陈保林,独自一人靠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属于省级低保贫困户。在精准帮扶过程中,为帮助其点燃生活希望,村组干部、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多次入户为其讲解脱贫政策,提振发展信心。
2016年,陈保林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购买了5只山羊,从零学起,搞起家庭养殖。他利用家里冬暖夏凉的窑洞,解决了山羊过冬难题;还利用粉碎的农作物秸秆当作饲料,白天放牧,晚上补饲,用这个方法让他的羊儿个个长的膘肥体壮。每到产羔时节,陈保林就整天泡在羊舍里,接生、护理羊羔,时刻守在生产的母羊身边。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只有小学文化的陈保林硬是报名参加了养殖技术培训班。慢慢地,陈保林掌握了科学的养殖方法,也积累了丰富的放养经验。2016年10月,已由当初的5只羊发展到17只;2017年8月,增加到24只,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为使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延伸到扶贫领域每一根“毛细血管”,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荥阳根据扶贫工作实际,探索实施“文艺+政策”的宣讲方式,组织荥阳市文广新局、荥阳市教体局结合实际,将各行业部门的帮扶政策编制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情景快板《脱贫攻坚惠民心》、诗歌《扶贫攻坚、不忘初心》等进行展演。
同时,在全市40个贫困村开展扶贫政策有奖竞答40场,提高了扶贫政策覆盖面,广大群众对扶贫政策知晓度和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有了极大提升。
此外,在荥阳市广播电视台开通《扶贫政策宣讲》专栏,组织荥阳市卫计委、民政局、教体局、人劳局等16个行业部门“一把手”,结合单位实际,围绕本部门制定的扶贫政策进行讲解,在电视黄金时段播出。
工作人员将扶贫政策“小喇叭”送到贫困户手中
针对各类扶贫政策繁多,涉及医疗、教育、民政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考虑到一些贫困户居住偏远、出行不便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看不到、听不懂国家的扶贫好政策,简单的宣传已经达不到预期效果。荥阳将16个行业部门“一把手”政策宣讲与情景快板录制成音频,储存在3500台“小喇叭”内,统一发放给全市所有贫困户和脱贫户,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艺术节目和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激发内生动力,提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志气,助力精神脱贫。
骨里拔穷根:“无臂羊倌”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致富才是真富。“无臂羊倌”曹建新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让自己摆脱贫困,而且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新闻一度被传为佳话。
“养羊走出新天地,共同致富奔小康。”在荥阳市汜水镇新沟村西边一个偏僻的深沟内有一处简陋的平房,破旧的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这是曹建新“亲手”书写的对联。他3岁那年出门玩耍,不慎触到高压电,失去了双臂。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曹建新养了两只羊,学会了打扫羊圈、挑水喂羊、用铁耙翻整草料……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羊群繁殖得很快,现在已经发展到160多只。
2017年8月到10月,曹建新先后三次来到新沟村委会和汜水镇民政所,主动要求退出“吃”了10多年的低保。在他的执意要求下,2017年10月23日,镇民政所工作人员为这个失去双臂的“无臂羊倌”办理了退保手续。
“我有能力致富了,还要带着乡亲一起脱贫。”曹建新“三退低保”是为了激励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携手走上致富路。
村里50多岁的贫困户张军山自己患有腿疾,儿子有癫痫病,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曹建新找到张军山,帮其购买5只羊羔,带他一起养羊。不仅如此,2017年8月,曹建新还注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在山沟里创业,让附近养羊的乡亲们都加入进来,用自己丰富的养殖经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目前,曹建新的养羊合作社存栏达到500多只,入社的5户贫困户都通过养羊走上了致富路。
荥阳市“慈善扶贫百户行”巧用慈善活动助力脱贫攻坚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荥阳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历程,发现和总结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先进经验,打造纪实宣传片《扶贫路上》《向着幸福出发》在全市广泛播放,用典型引领和带动,引导贫困户转变“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正确导向。通过倡树脱贫户先进典型,群众身边事影响带动身边人,广泛宣传教育,消除贫困户的帮扶依赖性,激发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220多名贫困群众自觉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努力实现增收脱贫,从骨子里拔掉“穷根”。
幸福靠奋斗:乡村振兴找到新思路
9月21日,以荥阳市脱贫攻坚为原型的电影《小石头下乡记》在荥阳市汜水镇东河南村举行开机仪式。
扶贫电影《小石头下乡记》开机仪式现场
汜水镇东河南村位于荥阳市西部,村里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半丘陵地带,三道岭中间隔着两道沟,沟和沟交汇处连着一条汜水河,老百姓世世代代都是在沟里建房挖窑洞,每到雨季,山上的雨水往下灌,家家户户门前更是汪洋一片。正是这样的地貌,村里一直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各级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帮助下,该村新修道路12.183公里,美化亮化村主干道及修整排水渠1.5公里,新打机井13眼,新增配套变压器5台,埋设地埋管17000米,地埋电缆2600米,新建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彻底解决了东河南村村民出行难、吃水难、灌溉难等一系列生活“老大难”问题。
扶贫关键在扶志。在解决了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的难题后,汜水镇东河南村驻村工作队创新开展“五个一”工作法:每个月帮扶责任人每一周到贫困户家访一次,驻村第一书记每天到贫困户家访一次,与农户谈心一次,帮助打扫卫生一次,了解、分析或解决问题一个。这个接地气、冒热气的做法让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上,感动了贫困户,也激励了村两委。
“那么多人关注俺村,来帮我们贫困户脱贫,作为村两委,我们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带领群众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东河南村党支部书记张西军说,驻村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不仅让群众树立了摆脱贫困的信心,更让东河南村找到今后发展的方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东河南村成功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2016年原有建档21户61人的贫困户,如今只剩下6户15人未脱贫,不少贫苦户成功踏上了致富路。依托驻村工作队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自立自强的扶贫精神,东河南村谋划建设郑州市西部骑行基地的发展方向,致力通过培育发展旅游休闲观光产业,逐步把村子打造成周边市民享受乡村旅游慢生活的首选地。
不仅是东河南村,荥阳40个贫困村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因地制宜都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2017年以来,荥阳共投入资金97.049万元,完成科技产业化项目、到户增收等扶贫项目。目前40个贫困村都成立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组织个数达到69个,40个村有对口带贫帮扶企业,带贫帮扶企业个数达到54家,带贫人数达2755人,30个村有村集体经济收入。
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
按照“一核三级三带五板块”的产业布局,下一步,荥阳市将在贫困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南部山区和北部邙岭一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南部山区依托塔山风景区、环翠峪风景区及洞林湖、三仙湖等自然人文景观,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柿子、杂粮杂果种植等产业;北部依托沿黄快速通道,以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为支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致力打造沿黄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带,从而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最大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特色产业发展的效益造福人民群众,实现全市人民群众的“小康梦”。
(荥阳政务新闻热线:15890037786 投稿邮箱:4720610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