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谷艳伟 实习生 张学锋 通讯员 于利营)“金卫,你先别走。等我把门口杏树上的鲜杏再给你摘点,你好带回去吃!”巩义市涉村镇三峪河村贫困户张龙紧紧握住杨金卫的手,感激地说道。这是端午节前,杨金卫再次来到老朋友张龙家中为送去大米、食用油、粽子等生活物资将要离开时的一幕。
40岁刚出头的杨金卫,是涉村镇土生土长的农业技术人才。2014年7月他注册了“巩义市锦隆种植专业合作社”,近5年的时间里,流转土地百余亩,种植核桃、果桑、桃树等6000余棵,同时树下套种短杆作物和药材,初步形成了科学种植的新格局,仅2016年,就实现了综合收入20多万元。2017年,他再次筹集资金百余万元,新建容量3000立方水塘一座,培育名优新品种树苗43000多棵,建造农业观光长廊400米,建造160平农产品展厅。
2016年巩义市出台产业扶贫政策后,杨金卫积极投入到产业带贫工作中,先后主动吸纳10户贫困户到合作社就业。 杨金卫今天来探访的老朋友张龙,现年66岁。在他去锦隆种植合作社务工前,常年独居在大山深处的三峪河村。孤寡老人张龙由于遭遇家庭大变故,慢性疾病缠身,心理自我封闭严重,对未来生活不抱任何希望。杨金卫得知他这一特殊情况后,不顾山高路陡,多次到张龙家登门造访,谈心聊天,慢慢地张龙的心被感化了。现在的张龙,已经在合作社工作了近两年,每月固定收入1500元。现在的张龙身体健康,精神面貌和以前比更是判若两人。提起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杨金卫,他赞不绝口。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想让贫困户在经济上站得稳,就必须让他们在精神上站得稳。”提起张龙的转变,杨金卫颇有感触地说。
杨金卫同时表示,下一步锦隆合作社将继续助力脱贫攻坚事业,紧盯乡村振兴新形势,积极参与产业发展,通过自身的先行先试为涉村镇的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巩义政务新闻热线:15890370999 投稿邮箱:732141960@qq.com)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复兴。
我省乡村振兴中存在诸多“人”的问题:青壮年农民持续流动,“三留守”即妇女、儿童和老的人口结构困扰着乡村振兴;农民群体的利益不断分化、传统农民的“等靠要”、重物质轻精神等观念使乡村振兴难度大。
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而这个新的历史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乡村能否实现全面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含义既包括“一个都不能少”的硬任务,也要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乡村振兴,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既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不忽视普通农户。
今年年初,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7月5日,习近平同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还需明确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随着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对第一书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第一书记必须树立正确的事业观,要以“三个带”作为工作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