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邵战东 通讯员 赵聪聪)“下地干活走的是新修的水泥路,回家喝的水是干净卫生的深井水,文化广场上添置了健身器材,隔三差五还有农业专家来给我们授课……自从代书记来到我们村,我们的生活真是一天一个样。”在新郑市龙湖镇梅山村,村民们提起驻村第一书记代志刚赞不绝口,提起代志刚给他们带来的这些变化更是喜不自禁。
代志刚是新郑市农委农机推广中心主任,2017年11月,被派往梅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帮扶怎么帮?怎么扶?代志刚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两年来,他注重坚持“志智双扶”,通过送技术、送关爱、送文化等措施,不断强化帮扶成效,营造了励志育人、弘扬正能量的浓厚氛围,激发了梅山村发展活力。
送技术 为脱贫赢得主动
梅山村位于龙湖镇西部,与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毗邻,村民们借势种起了樱桃、葡萄等小杂果。但农业种植来钱慢,有时受天气影响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因此,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搞种植的大都是中老年人。知识和技术一度成了该村种植业发展的拦路虎。
代志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充分发挥农委工作优势,不定期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授课。除了系统地讲,专家还一对一地为村民讲解樱桃、葡萄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生动地讲解为群众“传经送宝”,进一步提高了樱桃、葡萄的产量。
在代志刚的带领下,梅山村还成立了新郑市泰鼎种植专业合作社、龙梅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及郑州盈生捷实业有限公司,由他们牵头和引领,有效化解了群众在种植过程中的种植、销售难题,推动梅山村小杂果种植向精细化、现代化、品牌化发展。
村民动力足,何愁不脱贫。除了助力产业发展,代志刚还结合梅山村实际,给村民们宣讲“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的理念,邀请人社部门专家到村里开展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技能,引导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致富。
送关爱 为群众树立信心
村民邱某立有一定的智力残疾,却一直没有做过残疾鉴定。他的父母都上了岁数,身体也都不好,常年吃药,家里经济十分拮据。
为了帮邱家解决困难,代志刚和工作队队员一起带上邱某立,驱车40多公里到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为其做了残疾鉴定,还帮其申请了残疾人补助。这几天,代志刚又在张罗着帮邱某立找工作,打算将其安置到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上,让他自食其力,让他上了年纪的父母能够放心。
近两年来,像这样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事情,代志刚做了很多:组织医院医生免费为全村48户贫困户做慢性病鉴定、为贫困家庭发放爱心小药箱……他说:“群众是最看重实际的,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将心比心,就看你能不能为群众着想。”他经常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村风民情,倾听群众心声,经常和干部群众吃在一起,干在一起,想在一起,村民们有大小事情,也都愿意和他聊一聊。
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代志刚通过争取项目,修建田间生产道路8154米。为了保证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新打2眼700米深的深水井,解决梅山村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为方便群众夜晚出行,在村内主干道安装路灯60盏。梅山村人说,代书记的到来,改变了村里的面貌,改变了大家的生活,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送文化 为乡村注入活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美好的生活离不开越来越鼓的“钱袋子”,更离不开干净整洁乡风文明的“美村子”。
“现在的‘贫困’已基本不再是缺吃少穿了,群众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代志刚表示,梅山村离郑州很近,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以中老年为主的村庄最需要的是文化的力量。
代志刚不断加强梅山村党建工作,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加强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以要求党员佩戴党徽亮身份等方式强化广大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同时,他通过召开会议、与群众交谈等方式,将党的政策和声音带到每家每户,让他们全面理解脱贫攻坚、正确对待脱贫攻坚、主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
每到傍晚,梅山村文化广场就十分热闹,群众们通过吹拉弹唱、蹦蹦跳跳,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最重要的是破除了居民传统陋习,进一步加强了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此外,代志刚还号召村里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致富光荣户等的评选活动,在受表彰家庭的显眼位置悬挂光荣牌,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自立自强、勤劳致富、共创文明。
甩掉“等靠要”,扶起精气神。代志刚通过“志智双扶”补足了贫困群众的精神之“钙”,“扶”起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志气和自身脱贫的能力。在梅山,一股文明新风正在蔚然兴起,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一朵朵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与制度方面的优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领导人民进行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
科学推动扶贫,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切实遵循规律,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把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可以自力更生脱贫、哪些需要依靠帮扶才能脱贫等真实情况摸清楚。坚持突出重点、上下联动、综合施策,使思路举措更具精准性、系统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3月9日,全国生殖医学医疗技术健康扶贫项目进基层活动在濮阳举行。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管永国、市政协副主席赵洪勋出席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们有必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过去7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扶贫成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这是必须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
按照精准扶贫战略,明年,中国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即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并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问题。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标志,就是稳定地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两不愁三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将我国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提升到新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要深入理解把握这一基本方略的丰富内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4月15日,濮阳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国文,濮阳市接待办公室副主任崔亚杰一行深入到范县张庄乡前房村调研村集体经济和金融扶贫,深入了解乡村集体经济资金需求和金融扶贫的落实情况。
要确保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准”和“实”上下功夫,确保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如何处理好扶贫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是摆在广大干部群众眼前的考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石柱考察时对老乡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从脱贫致富到改善民生,这都是重要的方法论:政策托底和个人奋斗,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