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乔雯)为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全民法治素养,9月21日晚7点20分,中共新郑市委宣传部、新郑市文广新局、新郑司法局在新郑市炎黄广场举办了一场以“司法情 暖万家”为主题的法治文艺汇演,为广大市民送上了一份精彩纷呈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法治文化大餐。活动现场500余名群众观看了此次演出。
这次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艺术欣赏和法律宣传相结合。精心编排十二个法治节目,内容取材法治实践,紧扣法治主题,既有歌曲、舞蹈、戏曲,又有相声、小品、魔术等。演出节目精彩纷呈,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针对群众的法治需求,将相关法律法规融入文艺创作之中。整个演出活动高潮迭起、掌声如潮。
通过精彩的文艺演出,将法治文化贯穿其中,现场观众既在闲暇中享受到文艺演出带来的乐趣,又在欢乐中学到了相关法律知识,寓教于乐,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拓宽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渠道,收到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效果,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新郑政务新闻热线:18638577399 投稿邮箱:84663380@qq.com)
法治观念是法治体系运行必可不少的组成部分,与制度规范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基础,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深入理解法治观念的丰富理论内涵,重点把握其规则观、权利观、公平观、伦理观、主体观,在科学认识当前全民法治观念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塑造法治信仰、健全普法机制、强化制度支持、繁荣法治文化等举措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革开放以来,许多优秀法学研究者之所以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较大贡献,原因在于他们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思想,大力弘扬优良学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法学理论创新。新时代,法学研究者要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要立足我国国情,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学术创新。
法治是一个含义相当宽泛的范畴,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是国家治理方式,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
实施好这项国家战略,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教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此,应加强健康领域法治建设,确保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健康权益,依法推动健康事业发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既需要宣传教育、示范引领、文化熏陶,也需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习近平同志强调,“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我们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正是因为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我们党确保了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