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记者 刘少利 通讯员 宋跃伟 文/图
6月12日,见到周建华时,他正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吃早饭,一盘酸辣绿豆芽格外显眼。
工作队员张晓炎说,每次吃到酸辣绿豆芽,知晓这道“硬菜”典故的工作队员,脸上都会浮现一丝微笑,说笑着打趣一下老周。
工作队员嘴里的老周,是郑州市蔬菜研究所驻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的第一书记周建华。张晓炎说,他来梅村驻村的时候,老周已经驻村三年了。裤管卷到腿弯处,赤脚站在田埂,用不纯正的豫东方言和围成一圈的蔬菜种植户拉家常。
这是张晓炎来村里时,对周建华的第一印象。
说到“硬菜”这个梗,还要从脱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的时候说起。
由于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驻村工作队已经连续多天通宵奋战。郑州市蔬菜研究所派遣高级农艺师别志伟和胡京昂博士,来梅村协助工作队工作。
白天在异常兴奋和疲惫中过去,加班到深夜才发觉肚子咕咕叫。做为“地主”,老周拍着胸脯说请两位专家吃饭。
农村生活条件有限,夜晚时分哪有饭店还在营业?老周带着两位专家找了一家还在营业的小饭馆,点了三份水饺。
别老师和胡博士开玩笑对老周说,辛辛苦苦帮你干了一天活,连个“硬菜”都没有。
老周尴尬地说,没把你俩当外人,吃饭也没那么多讲究,要“硬菜”有啊,老板,上盘酸辣绿豆芽吧!
两位专家也不客气,水饺搭配着“硬菜”酸辣绿豆芽,吃得格外香甜。
“硬菜”不“硬菜”,作为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郑州试验站站长,周建华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确实有一套“硬功夫”。种菜是他的长项,他的驻村工作就从种植蔬菜大棚开始。
在扶贫一线奋战了5个年头的周建华,2015年被任命为驻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工作队队长,2017年被任命为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刚到梅村时,刘慌张的丈夫郑丙森先后两次在建筑工地摔伤腰和腿,导致中度残疾,从此不能再干重体力活儿,顿时成了贫困户。
为树立脱贫典型,带动全村脱贫攻坚,周建华鼓励刘慌张夫妇承包村集体的蔬菜大棚,把蔬菜种植作为收入来源。刘慌张夫妇心存疑虑,他们没种过菜,不懂种植技术,种不好怎么办?周建华当面作出承诺,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手把手教他们种菜。
有了周书记的保证,刘慌张夫妇这才放心了。早春的哈密瓜、秋延后的黄瓜、番茄,当年就收入3万多元。2019年,刘慌张在原来承包2个大棚的基础上,承包了4个蔬菜大棚,率先成为梅村脱贫标兵。
有了刘慌张夫妇的引领示范,周建华决定在镇梅村发展蔬菜大棚示范点。从刚开始时的2座蔬菜大棚,到后来的11座蔬菜大棚,示范点共计投入资金220万元,累计建设蔬菜大棚36座、蔬菜分拣车间一座、肥水一体化灌溉设施36套。
梅村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带动了周边10多个村镇发展蔬菜种植,成了登封市产业脱贫的一张名片。周建华对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利用产业技术体系技术优势,时常出现在大金店镇各村的蔬菜大棚、田间地头。
庄头村村委主任李明亮,想通过发展蔬菜种植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多方筹措资金建造蔬菜大棚20个。棚建好了,可是该种点啥、怎么种的问题,又让李明亮犯了难。
听说梅村的蔬菜种植有了规模,李明亮马上找到周建华,恳请他为村里的蔬菜种植做个规划。实地考察,推荐番茄种植项目,从品种选择、育苗、定植,到生长期管理,周建华进行全方位、无偿技术服务,季庄头村每个番茄大棚销售收入1.6万元。
李明亮感激之情无以表达,代表庄头村向周建华所在单位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与蔬菜种植大户围坐在一起,除了戴副银色的眼镜,周建华和他们看不出什么区别。张晓炎说,5年来,作为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郑州站技术服务专家的周建华,由一个儒雅的学者,变成了粗犷的农村老汉。
“只要村民需要,我可以随时做出一道道‘硬菜’。”周建华说。
12月25日上午,平舆县杨埠镇任柳村会议室里喜气洋洋,49户脱贫户代表胸戴大红花接受表彰。“我享受低保、残疾两项补助,又有公益性岗位的收入,稳定脱贫真是好。”今年光荣脱贫的秦小领说。
7月25日上午,由河南省楹联学会、延津县楹联学会联合开展的“文化扶贫”捐书活动在延津县魏邱乡前西南庄村举行。
近日,舞钢市八台镇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确保贫困人员精准享受国家的行业扶贫政策,召开各村责任组长、包村干部、书记、主任、驻村工作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专干会议,对行业政策进行再培训。
长期以来,延津县卫健委按照新乡市健康扶贫工作要求为标准,在学习中进步,终于找到了“三识别”解决健康扶贫中贫困人口签约服务每月随访很难认真落实的瓶颈问题,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负担重的实质问题。
建安区有20个产业扶贫基地,其中14个是归村集体经营管理,有6个由本村致富带头人承包。该区每季度对全区20个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基地进行一次实地观摩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