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刘少利 通讯员 韩心泽)1月9日,登封市委召开五届十一次全会,深入贯彻郑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部署,按照郑州市委确定的“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城市功能布局和“西部要美起来”的发展要求,对202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市上下牢记初心使命、抢抓战略机遇、顺应发展大势、积极主动作为,深入实施美丽登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年以来,登封市着力于理思路、抓谋划,确立了以党建为引领,以“山之美、水之美、文之美、业之美、城之美、乡之美”建设为主要工作任务,以治理现代化为保障的发展思路,编制了《美丽登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着力于打基础,谋长远,谋划了产业集聚区拓展区、产城融合片区、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重要发展载体,顺利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新了理顺景区经营管理体制,历史性实现了城区南水北调供水全覆盖,奠定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着力于调结构、促转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9家,新引进绿色建筑科技园等招商项目37个,签约总额444.6亿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平稳向好发展。着力于攻难点、治“四乱”,深入开展嵩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拆除违法建筑480余处,治理矿坑218个,恢复耕地、林地7600余亩,取缔非法砂石企业、非法习武场所,重构了经济社会发展秩序。
这次会议,登封市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做到“七个始终坚持”,加快把登封建设成为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少林功夫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构建绿色屏障,打造“多彩嵩山、美丽登封”,实现“山之美”;始终坚持量水而行,全面实施四水同治,打造山水相依、人水和谐的郑州西部山水美城,实现“水之美”;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实施文化大战略,做好文化大课题,实现“文之美”;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打造美丽经济,加强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步伐,做强县域经济,实现“业之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把登封打造成为具有旅游城市特质、山区城市特质和人文底蕴特质的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城之美”;始终坚持强农兴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美丽乡村示范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之美”;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发挥制度优势,聚焦重点领域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围绕完善制度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底线意识,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登封政务新闻热线:15393715999 投稿邮箱:zzwblsl@163.com)
作为全国较早成立中共组织的地区,河南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建设和改革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回应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九月在河南考察期间的相关指示,让红色文化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河南仍需在红色文化的“传”“承”“扬”上下大力气、真功夫。
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来自各国的学者能够聚集一堂,共同回顾整个亚洲的文化遗产,交流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建筑和艺术遗产的看法,特别是如何在现在和未来的语境下理解过去这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企业文化是管理文化,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国有煤炭企业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使之在推进矿井全面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40年来,改革开放让中国的文化面貌焕然一新。
在增强文化自觉中坚定文化自信,还要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充分认识文化发展同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共识、增强活力、提供动力。
文化物联网是“互联网+”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及数据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源、文化载体全面互联互通。大力推进文化物联网建设,将深刻影响文化产品生产、文化内容传播和文化服务提供,进而有力地促进文化经济创新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而成的文化旅游产业是挖掘地方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