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郑州金水区红十字孝慈志愿服务队大队长张菊:心怀大爱 向阳而生

2019-12-09 11:21:34   来源:映象网

503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许不是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孝慈志愿服务队大队长张菊的座右铭,但却是她22年如一日,一直在身体力行的事情。22年来,她用心中的大爱照亮了无数人暗淡的生命,用不计回报的奉献温暖着无数身处寒冬的人。

如今的她,是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会中唯一来自基层的志愿者理事,是河南省拥有无数“粉丝”的公益明星,是人民群众心中的“菊妈”“菊姐”和“菊妞”。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她和一百多名会员代表一起,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

“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11月28日,汽车一路蜿蜒,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下汤镇杨家庄村。冬日的山村寂静而萧条,学校里里传出的孩子们的读书声格外嘹亮。

鲁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杨家庄村,又是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

张菊第一次来到这里,是因为三个孩子。2011年年末,她从志愿服务队下汤分队队长那里听说了一个令她揪心的故事,“说那一家,在山上,三个孩子,吃也吃不上,没娘。”

为了帮助这几个可怜的孩子,2012年初,张菊动身赶往杨家庄村。没想到,还没走到故事中主角的家,村里的情景,就已经让她大吃一惊。

“那个时候,杨家庄村小学一共46个孩子,而其中有23个单亲,一个孤儿。”这里的贫穷,让很多媳妇难以忍受,最终选择离开。

孩子们“张了口”的鞋子,满是补丁的衣服,破烂的书包和文具,无一不在刺痛着张菊的心。“我还记得当时我问孩子们,你想要什么玩具呀?他们的眼里是迷茫的,他们对玩具这种东西没有什么的概念。”

而故事中的主角——郭冰冰三姐弟的情况更糟,“饭都吃不上,哪里还顾得上读书?”在张菊的手机里,记者看到了三姐弟当年的照片,站在一棵大树边,正在放羊的他们,怯怯地看着镜头。三个孩子中,只有最小的弟弟郭江波穿着上衣,姐姐郭冰冰和老二郭子杨都光着上半身。

孩子们的生存状况紧紧揪住了张菊的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她曾不远万里去全国各地帮助他人,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自己的家门口,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急需帮助。

回到郑州家里,张菊辗转反侧,村里的情景在脑海里反复重现,挥之不去。“我要帮他们改变命运。”这个念头不断在张菊耳边响起。终于,她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搬到杨家村去住!她要弄清楚孩子们家里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

没想到,这一住,就是3年。从2012年到2015年,张菊就住在杨家庄村小学二楼的一间小屋。三年里,她就像一个编外“驻村干部”,跑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对需要帮助的人家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发动爱心人士为杨家庄村捐款捐物、对村里的孩子们进行一对一帮扶,先后把60多名杨家庄村及其附近乡镇的失学儿童送出大山接受免费教育。

在河南省洛阳慈善职业技术学校,记者见到了11名张菊送到这里来免费上学的孩子。

17岁的马梦宇出落得亭亭玉立,见到人时总是甜甜地笑着,她是这些孩子中最大的,来这里学习的时间也最长。“刚来的时候是这样的,”张菊站着做了一个“葛优瘫”的姿势,“一点自信也没有,但来了半年后就不一样了。”到学校后,老师们发现了马梦宇在舞蹈方面的天赋,如今的她是全校学生中跳舞跳得最好的。毕业后当一名舞蹈老师,她说,这是她的梦想。

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张菊由衷地欣慰。“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那种快乐,无法用语言形容!

下汤镇素来以温泉闻名,但就在离镇中心十几公里的杨家庄村,人们祖祖辈辈却过着严重缺水的生活。

“我们这里的土地不蓄水,全村1500人都指着山下村委会旁边那一处泉水生活,住在周围山里的人需要背着水桶,翻过一座座山,来到村委会排队取水,但往往是两个小时也只能接半桶水。”虽然是自己经历了大半辈子的苦日子,但回想起来,村民刘永宽仍然觉得唏嘘。

2014年,河南大旱,本就缺水的杨家庄村陷入了极度缺水的境地,山上的树木成片枯死,村民有时甚至需要推着推车载着水桶一路跋涉十几公里到镇里取水。

“我们走到仓房庄村的时候,看到老太太王妮,就在路边的一处泉眼那里,刨开上面覆盖的腐虫烂叶,然后再刮掉上面的一层黑泥,拿着瓢正在往桶里舀水。半桶黑乎乎的水还没有沉淀呢,她就舀起一瓢大口大口喝了起来,完了又舀起一瓢递给旁边的孙子。”

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了张菊,然而,噩耗接踵而来,居住在南坡组的老爷子郭振清,因为在取水的过程要翻过一座山,山路太陡,石子路又太滑,老爷子不小心失足摔死了。接二连三的事情,让生性见不得别人受苦的张菊,在心中暗暗立誓:一定要为杨家庄村彻底解决吃水问题!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一番考察,张菊发现,要解决村里的用水问题,必须先建蓄水的水窖。可那个时候杨家庄村连路都还没有通,一条泥巴路弯弯曲曲地连接着遥远的城镇和这个村庄,运送物资很不方便。而且要建水窖的地方还往往都在山里,电都接不过去,什么都得靠人力。

 “哎呀,那个时候大家真是团结,我说每家每户要出两个人,好多在外面打工的人都千里迢迢回来帮忙了。仓房庄组87岁的老爷子李守国,每天早上四点过就起床开始扛着开山锤往山上跑,背石头、背水泥……跑得比谁都积极。”回想起当初和大家“创业”的酸甜苦辣,张菊大咧咧地笑了起来。

“人力咱可以自己解决,但建水窖还是需要钱啊。”要彻底解决村里的吃水问题,至少要建10口水窖,粗略估算一下,除去人力,每一口大概还需要1万多元。

好在那一年,张菊已经从事公益活动17年,在她身后,一个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的爱心网络已经逐渐成型。3600多名微信好友,大多都是一起做公益的爱心人士,其中,不少都是她的“铁粉”;300多个微信和QQ公益群里,每天都有无数爱心信息在转发……“真的很感恩这些网络平台,它们都很好,关键看你怎么用。”张菊说。

就这样,张菊带领全村人民每天起早贪黑,肩挑背扛,晚上回到居住的地方,还要把杨家庄村的求助信息编辑成帖子,在各平台上发布,发动各界爱心人士为杨家庄村水窖工程捐款。

终于,在2015年年末,10口水窖全部完工。此后,张菊又募集资金为每家每户布好水管,村民们在家拧开水龙头就能取水,杨家庄村村民终于扔掉了挑了几辈子的扁担。

张菊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2015年腊月二十七最后一座水窖完工的时候,他们兴奋地跑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一直到半夜。“去他们家里,打开水龙头,听着那个哗哗哗地水流的声音,那种感觉……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至今,想起当时的情况,张菊仍然觉得无比激动。

长年的奔波劳累,压垮了张菊的肩,压弯了她的腰,张菊由一个时尚“背包客”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妇,但她似乎并不以为然,她的脸上,仍然挂着如野菊花一般灿烂的微笑。

很简单,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女儿就行了

张菊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在杨家庄村,远远地,70岁的聋哑老人李坠看见她,就忍不住笑了起来。薄薄的嘴唇,包不住稀疏的牙齿,那种灿烂的笑容,发自内心,尤其动人。

破旧的房屋前面一只瘦弱的小黄猫,见到生人有些惊慌,小孩子一般躲进了屋子。张菊刚进房屋,李坠就拉住她的手,一顿比划,一会儿拍拍自己的手臂,一会儿拍拍自己的肩膀,一会儿又拍拍自己的后腰。张菊在自己的“百宝箱”——蓝色登山包里翻了翻,掏出一支喷剂和三贴膏药,把喷剂喷在老人的小手臂上,膏药贴在老人的后腰和双肩。

随即,她又用一串动作,熟练地跟老人交待了药物的用法,那意思是,晚上睡觉前把喷剂喷在小手臂上,再用塑料纸把它包裹住,直到发热后再取下来。不一会儿,喷剂起作用了,老人疼得龇牙咧嘴,嘴里一阵乱叫。张菊冲着她做了几个鬼脸,老人忍不住又笑了起来。

张菊喜欢交流,却不善言辞,因此身体语言格外丰富。她与聋哑老人李坠交流顺畅,仿佛没有障碍。

末了,张菊又从自己的“百宝箱”里,掏出一副新的老花镜,让李坠戴上试试看是否合适。这已经是她今天送出的第4幅老花镜。她告诉记者,仅这次出行,她就背来了10幅眼镜。

“相比你给他们带什么东西去,老人们更希望的,其实是交流和陪伴。”菊妈总是这么说。分别的时候,我们已经走出好远,回头一看,老人还站在家门口的远远地望着她。

“我挺有老人缘的。”张菊自己也这么觉得。

“她一段时间不来,老人们就会问:那妞怎么还不来啊?”杨家庄村小学校长郭占国时常面临村里老人们这样的提问,因为他是张菊离开村子后跟她联系最多的人之一。

据了解,在杨家庄村驻村期间,张菊还总是带着红十字孝慈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到附近其他乡镇去看望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他们捐款捐物。家住团城乡桑树坪村的81岁老人梁鸿民许久没见张菊,就央人给她打电话,说:“说让红十字会那妞来吧,俺不让她买东西,来到给俺说两句话再走俺也就知足了。”

“现在,在鲁山县,人们一看到牌号‘豫A’的车,就以为是红十字会的。”张菊笑着说。

2017年,河南省红十字会“结伴同行脱贫路”项目正式启动,发现在贫困地区大有可为的张菊,又主动请缨到金水区红十字会结对帮扶的贫困村塔水磨村常驻。

在塔水磨村,居住着6名抗战老兵。“他们都是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我觉得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张菊说。胡上组山顶上,86岁的抗战老兵胡坤得了脑梗因为身体原因长期住院,留下双腿残废的老伴83岁,丁香荣一个人在山上。几乎每周,张菊都会带着各种生活物资爬上山去看望她。

“别人都说她是个疯子,但她对我很友好。上次我走的时候,她在后面哇哇大哭,像个小孩子。”

“跟老人们相处没有什么秘诀,你就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儿女就行了。”张菊说。

提起张菊,塔水磨村村支书郝宝玉赞不绝口。“有时候我就在想,张菊老师,那就是上天派来的活菩萨吧。她对村里贫困户家里的情况,比我们好多村干部还要了解。贫困户有什么困难,都会第一时间跟她说。”

与当初的杨家庄村一样,如今的塔水磨村,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张菊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加入了红十字会。

如今的张菊,微信好友已经达到了上限,每加一个人,就需要先删除一个人。300多个公益群,5000名微信好友,“每天一睁眼,就有几千条信息。”而她的“工作”,就是要从这几千条信息中找到最需要帮助的人,然后再去一一核实,最终发动志愿者进行帮扶。

 “我就是一个桥梁,一手拉着爱心人士的手,一拉着求助之人的手,然后让他们的手握到一起。”这是张菊对自己所做工作的评价。

“张菊身上那种不计报酬帮助他人的精神,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乐观积极的态度,是我们所有红十字人应该学习的榜样。”河南省红十字会“结伴同行脱贫路”项目负责人梁宗飞评价张菊时说。

张菊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据悉,以她的故事为原型改编的电影《为了谁》将于近期在全国上映,这是中国首部关注志愿者的电影,旨在呼吁社会关注奋斗在公益事业第一线的志愿者们,让更多的人来理解和关爱那些默默付出的志愿者。(撰稿:王小肖)


文章关键词:志愿服务,孝慈,张菊 责编:杨文丽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时政要闻

假期临近 河南交警发布“两公布一提示” 假期临近 河南交警发布“两公布一提示”

专题

绿化扮靓管城 处处皆可入画 绿化扮靓管城 处处皆可入画

地市风采

视点中国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